三伏天灸懶人包

小編
中醫團隊

閱讀時間: 5分鐘

發佈日期: 04/07/2025

三伏天灸是甚麼?

三伏天灸(又稱「三伏貼」、「天灸」)是一種傳統中醫外治法,屬於穴位貼敷療法。其方法是在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即是由夏至起的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期間,將含有辛溫助陽藥性的中藥膏劑,敷貼於人體特定穴位或患處。藉由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和滲透,達到補充人體陽氣、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增強體質、預防及治療某些慢性疾病、虛寒性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灸的由來

三伏天灸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當時已有「天灸」的記載。至宋代《針灸資生經》、明代《本草綱目》、清代《張氏醫通》皆有相關療法的描述。而現代中醫承襲並結合現代臨床經驗加以發展,主要針對虛寒體質及冬季易發作的慢性疾病。

 

三伏天灸」與「三伏貼」的差異

  • 三伏天灸與三伏貼在現代中醫臨床上多數視為同義詞,同樣是指在三伏天進行的中藥穴位貼敷療法。
  • 有些文獻將「三伏天灸」泛指所有在三伏天進行的外治法,包括藥物貼敷、艾灸等;「三伏貼」則專指中藥膏劑貼敷於穴位的做法。
  • 兩者均以「冬病夏治」為理論基礎,當中的操作方式、適應症、藥物選擇和時節皆大致相同,僅名稱和細節上略有區分。

廣義:三伏天進行的外治法 (貼敷、艾灸)

使用方式:中藥膏敷貼穴位/艾灸

時間:三伏天 (最熱時)

狹義:三伏天進行的中藥穴位貼敷療法

使用方式:中藥膏敷貼穴位

時間:三伏天 (最熱時)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醫獨特的治療理念,意思指針對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關節痛等虛寒性疾病),在夏季陽氣最盛、人體陽氣充沛、毛孔張開的時候進行改善,因這時候利用外敷辛溫藥物,能更有效地驅散身體內潛伏的寒邪,增強正氣與提高免疫力,從而減輕或預防冬季疾病的復發。

其理論依據來自《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強調順應自然時令來調養身體。三伏天灸正是「冬病夏治」的具體應用,透過天時(陽氣最盛)、地利(藥物辛溫)、人和(人體毛孔張開)三者結合,發揮最佳的療效。

天灸本身不是用來治療疾病,而是改善從中醫角度屬陽虛和氣虛的狀態,防止因氣虛或陽虛生病。常見因陽虛或氣虛引致的疾病或症狀有:哮喘、鼻敏感、咳嗽、濕疹、怕冷、痰多、倦怠、喉嚨癢、水腫、腰痛、腹痛、泄瀉、痛經、陽痿、厭食、不孕不育等。不過按照中醫理論,以上任何一種疾病都有各種辨證,如辨證屬實證或熱證的便不宜天灸治療。

治未病

「治未病」源自《黃帝內經》,強調在疾病尚未發生或剛剛出現苗頭時,及早調理體質、糾正偏差,以防疾病惡化。而三伏天灸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應用,在人體尚未明顯出現虛寒性疾病時,利用三伏天陽氣最盛、經絡氣血最通暢的時機,透過穴位貼敷辛溫助陽藥物,溫通經絡、祛寒除濕、補益正氣,從而幫助身體提升整體的抗病能力。

為何選擇三伏日?

三伏日是根據中國傳統曆法「干支紀日法」推算出來,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盛的時段。中醫認為此時人體陽氣充沛、毛孔張開、經絡氣血流通最佳,當進行三伏天灸可更有效地補益陽氣、驅散體內寒邪、提升免疫力,特別適合改善「冬病夏治」的相關慢性病,如哮喘、鼻敏感、風濕等。

三伏日的選定,源自古人對陰陽五行的理解:「伏」意指陰氣被陽氣壓制而藏伏地下,庚日屬金,金在五行中受火克制,故以庚日來計算三伏。

2025年三伏天時間表

2025年三伏日的計算方法,源自中國傳統「干支紀日法」與節氣推算,步驟如下:

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開始,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從當天起依干支紀日往後數,第三個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這天即為入伏開始。

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開始,2025年第四個庚日是7月30日,這天即為中伏開始。

 

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2025年立秋是8月7日,之後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這天即為末伏開始。

而整個時段為2025年8月9日(星期六)至8月18日(星期一),共10天。

三伏天灸的最佳時段及原理

最佳時段:建議於早上至中午12時期間進行,因為中午陽氣最旺盛,人體經絡氣血流通最佳,藥物吸收的效果也較好。

三伏天灸的中醫理論基礎

陽氣最盛

三伏天是一年裡陽氣最旺盛的時段。中醫認為「春夏養陽」,夏季時自然界陽氣極盛,人體陽氣也達到頂峰。此時進行穴位敷貼或艾灸,能更好地補充和儲備陽氣,為冬季抵禦寒邪打下基礎,有助於「冬病夏治」。

經絡開發

在三伏天的高溫環境下,人體皮膚的毛孔完全開泄,經絡氣血運行最為暢通。當藥物或艾灸刺激穴位時,藥力更容易滲透經皮吸收,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臟腑功能,從而發揮疏通經絡、調和陰陽、預防和改善疾病的作用。

扶陽驅寒、溫補肺脾腎的交互作用

三伏天灸選用辛溫助陽的藥物或艾灸,敷貼於如大椎、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從而發揮以下功效:

  • 扶陽驅寒:藉助天時(陽氣最盛)、地利(溫熱藥物/艾灸)、人和(毛孔張開)三者合力,補益陽氣、祛除體內寒濕伏邪,減少冬季虛寒性疾病發作。
  • 溫補肺脾腎:針對肺、脾、腎等臟腑功能較弱或虛寒者,通過穴位刺激促進臟腑功能恢復,提升免疫力,減少呼吸道、過敏性、慢性疾病等的發作。

天人合一、時間醫學​

三伏天灸結合了「天人合一」與「時間醫學」理念,強調選擇在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機,配合人體穴位刺激,以最大限度激發人體正氣,調整陰陽平衡,達到預防與改善疾病的效果。

主要功效

提升陽氣與免疫力
補益陽氣,增強身體抵抗力,提升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減少感染及疾病復發。

祛寒除濕、改善虛寒體質
幫助驅散體內寒濕,調整陽虛、虛寒體質,減輕手腳冰冷、畏寒等狀況。

疏通經絡、調理臟腑
透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溫補肺、脾、腎,改善臟腑功能。

預防和減輕「冬病」
有效預防及減輕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特別是呼吸道和風濕性疾病。

減少過敏及反覆感冒

改善過敏體質,減少鼻敏感、咳嗽、反覆感冒等症狀。

預防中風及慢性病

透過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改善循環,有助於預防中風、關節痹痛等慢性疾病。

有益於女性

對婦科虛寒、痛經、面色萎黃等問題有改善作用,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有益於兒童

對體質虛弱、易感冒、患有過敏性疾病的兒童有預防和調理作用,但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適合人群

呼吸系統慢性病患者
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鼻敏感)等。

風濕痹痛患者
如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寒濕痹痛、腰腿痛等。

陽虛、虛寒體質者
如手腳冰冷、怕冷、易感冒、體質虛弱多病者,包括兒童。

慢性消化系統病患者
如慢性腹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婦科虛寒病證者
如虛寒型痛經、月經不調等。

常用藥材

藥材的配伍以辛溫助陽、祛寒逐痰為主,並根據不同體質與證型靈活調整。藥材多以「君臣佐使」原則組合,常見配伍如下:

  • 白芥子:袪痰平喘、抗菌、溫化寒痰。
  • 細辛:溫肺散寒、通竅止痛、增強祛寒作用。
  • 甘遂:利水通便、祛痰止咳、常與辛溫藥材配伍以防過燥。
  • 延胡索:活血行氣、調和藥性,兼具溫陽止痛。
  • 麻黃:發汗解表,溫肺平喘。
  • 附子(炮附子):溫腎助陽,適合陽虛體質。
  • 肉桂:溫腎壯陽,助陽祛寒。
  • 丁香:溫中降逆,助陽。
  • 生薑、薑汁:溫中散寒、止嘔,促進藥物滲透皮膚。
  • 甘草、白芷:調和諸藥、緩和刺激。
  • 威靈仙、防風、川烏、草烏、馬錢子、黃芪:針對風濕痹痛,增強祛風除濕功效。

 

常應用的穴位

主要功效: 升陽祛寒,疏風解表,強壯機體

適應症: 哮喘、慢性咳嗽、鼻敏感、感冒、虛寒體質

主要功效: 平喘止咳,宣肺化痰

適應症: 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咳嗽

主要功效: 補肺益氣,止咳平喘

適應症: 哮喘、慢性咳嗽、鼻敏感、體虛易感冒

主要功效: 健脾益氣,助運化

適應症: 消化不良、慢性腹瀉、體虛倦怠

主要功效: 補腎壯陽,祛寒利水

適應症: 虛寒體質、手腳冰冷、腰膝酸軟

主要功效: 疏風解表,固表祛邪,增強肺衛功能

適應症: 鼻敏感、哮喘、慢性咳嗽、體虛易感冒、過敏性鼻炎

主要功效: 疏風解表,固表祛邪,增強肺衛功能

適應症: 鼻敏感、哮喘、慢性咳嗽、體虛易感冒、過敏性鼻炎

主要功效: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補益氣血

適應症: 頸肩僵硬、風濕痹痛、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

主要功效: 益氣助陽,調經固本

適應症: 腹痛、泄瀉、痛經、陽虛體質

主要功效: 補腎固本,溫陽益氣

適應症: 虛弱、婦科病、陽虛體質

主要功效: 健脾胃,增強免疫力

適應症: 消化不良、體虛、易感冒

主要功效: 補虛損,強壯機體,益氣養陰

適應症: 慢性虛損性疾病、哮喘、慢性咳嗽、體虛乏力

主要功效: 宣肺化痰,利咽開竅,止咳平喘

適應症: 慢性咳嗽、氣喘、咽喉不適、呼吸道過敏

主要功效: 寬胸理氣,宣通肺氣,強化心肺功能

適應症: 哮喘、胸悶、氣短、慢性支氣管炎、心肺功能虛弱

主要功效: 疏肝理氣,調和臟腑

適應症: 慢性疲勞、肝氣鬱結、痛經

主要功效: 調理腸胃,和中止痛

適應症: 腸胃不適、腹瀉、便秘

主要功效: 調肝脾腎,補益氣血

適應症: 痛經、月經不調、婦科虛寒

三伏天灸的流程

前期體質辨證

  • 中醫師進行望聞問切,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體質、舌象、脈象等,判斷屬於何種虛實、寒熱、正邪盛衰。
  • 辨證選穴與選藥:根據個人疾病與體質,調配合適的藥物配方和穴位。例如肺氣虛者選肺俞;腎虛者選腎俞;脾虛者選足三里等。

 

製膏(藥膏準備)

  • 選用辛溫助陽、祛寒逐痰等藥材(如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等),按比例研磨混合,製成外用藥膏。
  • 藥膏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調整配方,確保安全與療效。

 

貼敷操作與時間長短

  • 貼敷部位:將藥膏敷貼於辨證後選定的穴位。
  • 貼敷時間:
    • 成人每次1至2小時,以皮膚潮紅為度。
    • 幼兒建議20至30分鐘,皮膚耐受性差者需依醫師指示調整。
    • 若出現明顯灼熱、癢痛、紅腫等不適,應立即撕去藥膏。
  • 療程安排:一般在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各貼敷1次,部分患者可根據需要增加次數。

貼後護理與注意事項

  • 貼後護理
    • 撕下藥貼後的2小時內避免洗澡,之後建議用溫暖水沐浴。
    • 敷貼位置如有輕微發紅、觸痛乃屬正常,可外塗凡士林緩解。
    • 若出現紅腫、發熱、痕癢、水泡等,應避免搔抓,可用消毒敷料覆蓋,嚴重時需就醫。
    • 如有水泡,應以無菌紗布覆蓋,避免感染;若水泡破裂,需用生理鹽水清洗並消毒。
  • 飲食與生活建議
    • 貼藥當日及3天內,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發物、海鮮、牛肉、鵝、花生等易致敏食物。
    • 三伏天時段的飲食宜清淡開胃,多選苦瓜、山藥、蓮藕等益氣養陰、健脾開胃的食物。
    • 保持清淡飲食與良好作息,幫助體質調理。
    • 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等,有助氣血運行,但應避免過度流汗。
    • 保持心情愉快、壓力管理,有助於身心健康與陽氣運行。

三伏天灸與一般艾灸/薰蒸的分別

  • 三伏天灸屬「冷灸」,以藥物刺激為主,僅於三伏天進行,療程固定,刺激度較強,強調「冬病夏治」。
  • 艾灸/薰蒸屬「熱灸」,以熱力刺激為主,一年四季可用,療程彈性,刺激較溫和,適應症更廣。

操作形式

三伏天灸

使用辛溫助陽藥物(如白芥子、細辛等)製成藥膏,於三伏天時段,貼敷於特定穴位,屬「藥物灸/冷灸」。

一般艾灸/薰蒸

以艾葉製成艾條或艾絨,點燃後直接或間接熏灼穴位,利用熱力刺激皮膚,屬「熱灸」。

刺激強度

三伏天灸

藥物具一定刺激性,貼敷後皮膚有可能出現局部紅腫、灼熱、甚至起泡,刺激度較強。

一般艾灸/薰蒸

熱力溫和,可控制刺激強度,通常只令皮膚微紅、有溫熱感,較少引致起泡。

適用季節

三伏天灸

僅於每年「三伏天」(夏季最熱、陽氣最盛的30至40天)進行,強調「冬病夏治」。

一般艾灸/薰蒸

一年四季皆可進行,尤其以秋冬及寒冷時節較常用,亦可配合「三伏天」加強效果。

療程長短

三伏天灸

每年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各貼一次(或依醫囑加減),每次貼敷約1至2小時,療程約30天,連續進行3年效果更佳。

一般艾灸/薰蒸

可根據病情長期或間歇進行,每次艾灸施約10至30分鐘,每週數次或每日施灸,療程彈性大。

主要作用

三伏天灸

補陽祛寒、預防及改善冬季易發慢性病,特別針對虛寒體質、哮喘、鼻敏感、風濕痹痛等。

一般艾灸/薰蒸

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寒除濕、消腫散結,適用於多種寒濕、虛寒、痛症及慢性病。

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三伏天灸

皮膚易敏感者、孕婦、1歲以下幼兒、發熱及急性病患者不宜;貼敷處有可能出現紅腫、水泡。

一般艾灸/薰蒸

熱力過強可致灼傷,陰虛火旺、濕熱過盛者慎用;施艾灸後皮膚局部微紅乃屬正常。

注意事項與禁忌

皮膚敏感者

容易對藥物或膠布過敏、嚴重濕疹、皮膚破損者,應避免自行進行三伏天灸,而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若貼敷位置出現紅腫、刺痛、水泡等,應保持清潔乾爽,避免搔抓或擦破水泡。如情況持續或嚴重,應尋求醫護人員協助。

發熱、急性疾病期間

發燒、感冒、咽喉發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急性期,不宜進行三伏天灸。

孕婦

懷孕婦女屬禁忌人群,不建議進行三伏天灸。

小兒年齡限制

一歲以下幼兒不建議進行三伏天灸,而年幼兒童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貼敷時間亦應縮短。

慢性重症患者

嚴重心肺功能不足、重度糖尿病、惡性腫瘤、血液病、結核病等患者不宜進行三伏天灸。

出汗過多者

貼敷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及大量出汗,以免藥貼脫落或影響吸收。

 

把握三伏,為冬季健康打底

三伏天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時節,也是調理體質、預防「冬病」的黃金時機。透過三伏天灸療程不僅能扶陽祛寒、調整臟腑,還能有效減少哮喘、鼻敏感、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痹痛、手腳冰冷等冬季常見疾病的發作,為即將到來的寒冷季節打下健康基礎。

  • 把握三伏天黃金時機,主動諮詢註冊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與需要,選擇合適的三伏天灸療程。
  • 遵從專業指導,留意療程的注意事項與禁忌,確保安全與療效。
  • 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調養,讓「冬病夏治」發揮至最大功效,迎接健康無憂的冬天!

立即以WhatsApp查詢及預約

edoucenter

Writer & Blogger

  • All Posts
  • 中醫
  • 中醫醫師專欄
  • 健康管理
  • 周毓杰醫師
  • 廚房裡的藥 - 張中龍中醫
  • 痛症
  • 阮健扶中醫
  • 領取中醫指南
三伏天灸懶人包

July 4, 2025/

小編 中醫團隊 閱讀時間: 5分鐘 發佈日期: 04/07/2025 目錄1 三伏天灸懶人包1.1 三伏天灸是甚麼?1.2 三伏天灸的由來1.3 冬病夏治1.4 治未病1.5 為何選擇三伏日?1.5.1 2025年三伏天時間表1.6 三伏天灸的中醫理論基礎1.7 主要功效1.8 適合人群1.9 常用藥材1.10 常應用的穴位1.11 三伏天灸的流程1.12...

Load More

End of Content.

旺角 西洋菜街51號 友誠商業中心9樓全層

油麻地 彌敦道579號 艾麗大廈13樓

荃灣 南豐中心21樓2103 D, E, H室

Copyright © 2025 宏康醫道綜合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宏康醫道綜合中心 is managed by Grand Wealth Enterprise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