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是傳統中醫治療痛症方法
正骨一般認為可令關節或骨頭復位,讓氣血運行更順暢、放鬆肌肉,從而改善痛症。
正骨復位是一種中醫醫療技術,其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和《難經》等經典著作。根據中醫的觀點,人體的健康與正常的氣血流動和身體結構的平衡息息相關。
臨床上 基本每個人脊柱關節都有大大小小問題, 源於不良生活習慣,包括姿勢,飲食和作息。 當生活不健康,體質差,容易引起氣血虧損,陰陽失調,筋骨失養,不榮不通,勞損疼痛頻生。 中醫辨證論治後,指導患者察覺其敗壞之源,加以改善,及作出專業的治療,以達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之功。
正骨復位治療主要由中醫師透過徒手操作整復骨頭與關節等硬組織結構,中醫認為「筋出槽、骨錯縫」。針對性處理痛點患處,辨症論治,對症下藥,以促進血液循環並改善神經系統的阻礙,同時刺激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
正骨復位對於哪些症狀有好的治療效果?
醫師或正骨師會進行初步評估,詢問患者有關症狀、病史和身體狀況的信息。他們可能會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觀察姿勢、關節活動範圍和疼痛點等。這有助於確定治療方向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
醫師或正骨師會進行初步評估,詢問患者有關症狀、病史和身體狀況的信息。他們可能會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觀察姿勢、關節活動範圍和疼痛點等。這有助於確定治療方向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
骨質檢查會通過收集人體微弱磁場的頻率和能量,經儀器放大,計算機處理後與儀器內部設置的疾病、營養指標的標準量子共振譜比較,用富利葉分析法分析樣品的波形是否變得混亂, 之後再根據波形分析結果,對被測者的骨質狀況和主要問題做出分析判斷,並提出規範的防治建議。
在確定問題的定位後,醫師將進行正骨復位治療。這可能包括手法調整、拉伸、按摩或其他相關技術。他們會輕柔地運用手指、手掌或其他工具,以修正骨骼的位置、恢復關節的正常運動範圍,或舒緩疼痛和不適。
正骨是傳統中醫治療痛症方法
正骨一般認為可令關節或骨頭復位,讓氣血運行更順暢、放鬆肌肉,從而改善痛症。
正骨復位治療
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胸背疼痛、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腰腿麻痺、膝痛、足底筋膜炎等等。
高低膊
很可能是與脊椎錯位有關不良姿勢如繞腳、低頭用手機、長期使用斜孭袋都會導致脊椎側彎,繼而造成高低膊!
長短腳
如果走路有高低不平的感覺,或走路不順暢,可能和長短腳有關
若然置之不理,日後會引發例如骨盤歪斜、膝關節受傷等問題
頸椎病
正骨手法可以用來矯正頸椎關節的錯位。在現代生活中,都市人經常忙碌,加上亞太地區的潮濕氣候影響,容易對頸部和腰部造成勞損。
腰痛,坐立不安
為病人推拿放鬆患處肌肉,再以治脊療法進行正骨復位,最後進行針灸治療加快患處血液循環.
肩頸痛
通過正骨復位手法,可以幫助關節復位,修復骨頭和其他硬組織的錯位問題。此外,也可以使用穴位推拿來針對肌肉勞損的痛點進行治療。
胸悶/背痛
胸椎病常見的主要表現為胸背疼痛及駝背,胸痛在彎曲坐位時
痛症患者洪先生 "經過治療後,感覺到自己的筋骨也完全鬆了!"
洪先生有一個折磨他多年的老毛病,即每天早晨醒來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立即起床。需要先活動活動手指、腳趾、胳膊後才能起身,否則就會心跳嚴重,喘不上氣來。檢查後,發現他是由於頸椎錯位引起壓迫到神經導致,醫師立即為他的頸椎進行復位。只治療了一次,第二天早上起床就恢復到正常狀態了。
正骨復位治療的效果時間因情況而異,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病情的嚴重程度、個人身體狀況、治療頻率和持續時間等。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指標,但仍僅供參考:
急性問題:對於一些急性的骨骼、關節或肌肉問題,正骨復位治療可能會在一到幾次治療後即時帶來明顯的緩解。例如,對於扭傷或肌肉拉傷等輕微運動損傷,通常可以在幾次治療後感受到明顯的改善。
慢性問題:對於慢性痛症或長期存在的骨骼、關節或神經系統問題,正骨復位的治療時間可能需要更長。這可能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治療,通常需要數週或數個月的時間才能見到持久的效果。持續的治療和定期的追蹤是重要的,以確保治療的持久效果。
個人韌性和合作度: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和治療韌性不同。一些人可能對治療反應迅速,而其他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此外,患者的合作度和配合治療計劃的程度也會影響治療的效果和時間。
正骨復位治療的治療頻率和持續時間可以因個人病情和治療計劃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況下的參考指南:
治療頻率:正骨復位治療通常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治療,而非單次就能解決問題。治療頻率的具體安排可能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個人反應而定。通常情況下,治療頻率可能為每週一次或每兩週一次。在初期治療階段,治療頻率可能會更高,以便更有效地處理問題,隨著症狀改善,頻率可能會減少。
持續時間:正骨復位治療的持續時間也因個人情況而異。對於急性問題,治療通常是短期的,可能只需要數週。對於慢性問題,治療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可能需要數個月或更長時間。持續時間取決於問題的嚴重程度、個人身體狀況以及治療的效果。
跟進治療:正骨復位治療的跟進治療是重要的。定期的追蹤治療可以確保治療的持續進展和效果。醫師或正骨師可能會根據患者的反應和需要調整治療頻率和持續時間。
正骨復位治療通常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風險和副作用。以下是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和副作用:
疼痛或不適:在治療過程中,正骨師可能會應用一定的力量和壓力來進行骨骼或關節的調整,這可能會引起短暫的疼痛或不適感。這種不適感通常是暫時性的,並且通常會在治療後幾天內緩解。
瘀血或淤血:正骨復位治療可能會導致局部的瘀血或淤血,特別是在治療中應用了壓痕或按摩等手法。這些瘀血或淤血通常是暫時性的,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退。
過度調整:在正骨復位治療中,如果力量或技術應用不當,有可能導致過度調整,這可能對骨骼或關節造成進一步的損傷或不適。因此,重要的是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或正骨師進行治療,並確保在適當的範圍內進行調整。
骨折或損傷:雖然極為罕見,但在正骨復位治療中,有時可能發生骨折或其他骨骼損傷的風險。這強調了正骨師應該具有專業知識和適當的技術,並在治療過程中小心謹慎操作。
不適應或適應期:某些患者可能對正骨復位治療不適應,或者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適應。治療的初期可能會引起身體的不適感,但通常會在治療過程中逐漸減輕。
從臨床觀察,需要正骨的病人年紀多為18至60歲之間,陳醫師指此類病人的骨骼均已發育完成,大多骨質密度正常,關節亦未必出現鈣化、硬化等問題,故較適合正骨。惟隨科技發展,愈來愈多小朋友長期低頭使用電子產品,筋骨不正的問題漸趨年輕化。曾有5歲的病人常感頭痛、暈眩而不能上學,發現原來他已患有烏龜頸和寒背,需要正骨。醫師為他的胸椎、頸椎進行復位後,因錯位而引致的壓迫血管和神經綫問題已大大紓緩,其頭暈、頭痛的問題亦隨之消失。
以上問題正因姿勢不正而導致,不少小朋友躺在梳化玩平板電腦,其頸部結構的發育愈來愈不正常,身體誤認此錯誤姿勢為正常、利於生長的狀態,久而久之便誘發更多問題。陳醫師提醒,正骨復位雖然有助紓緩症狀,也讓骨骼回復正常狀態,惟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歸根究柢仍需患者自律,維持良好姿勢,方能避免症狀重臨。
根據研究顯示,有超過70%的人擁有「骨盆前傾」的問題,雖然通常很少人注意到自己會有骨盆前傾,但我聽過身邊談到骨盆前傾的大多是女性。事實上,男性有骨盆前傾的問題更高於女性!健身風氣盛行,我們在社群上看到一張張穿著運動服在健身房前自拍上傳的性感翹臀照,先別急著羨慕他們練得多厲害,先搞清楚他是真的翹、還是有骨盆前傾才重要!
Copyright © 2023 宏康醫道綜合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